如果说来到千年古城江苏省扬州市,我想对于这里,你一定是不会陌生的,李太白的那一句“烟花三月下扬州”,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送给扬州城的最好礼物,也让很多人喜欢上了这座曾经的梦幻扬都。
记得当年苏东坡来扬州聚会畅饮的时候,也曾留下这样一首《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》:
(资料图)
尊酒何人怀李白,
草堂遥指江东。
珠帘十里卷香风。
花开又花谢,离恨几千重。
轻舸渡江连夜到,一时惊笑衰容。
语音犹自带吴侬。
夜阑对酒处,依旧梦魂中。
东坡先生笔下的扬州,是一处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,千年文化的积淀让这座城市充满了古朴与优雅,也让人们的生活洋溢着从容与安逸。对于在扬州这一带长大的我们而言,“早上皮包水,晚上水包皮”的生活一直陪伴着我们,我想这也是对慢生活的最好诠释了。
来到扬州城,除了搓搓背和泡泡澡,另外一件最具文化底蕴的事情就是去扬州的古老茶社看一看了。在我看来,在扬州这么多的茶社里面,自然风光最美的茶社一定就是冶春茶社了。
穿过扬州北门外大街,沿“问月桥”往南走,下一个小斜坡,就会看到一处美丽的自然园林,这里就是久负盛名的百年老店冶春茶社了。
走入这座茶社之前,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它的历史。时间回到明朝末年,当年在这里的红桥边就开始有茶酒肆了。从那时候起,这里也慢慢变为了一处人间风流之地。
清初之时,扬州推官、著名诗人王士祯(世称王渔洋)在红桥西岸的茶酒肆修禊(古代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),并留下了一首《冶春绝句》,时称红桥修禊:
红桥飞跨水当中,一字阑干九曲红。
日午画船桥下过,衣香人影太匆匆。
到清朝康熙年间时,《桃花扇》作者孔尚任在此亲笔题额“冶春诗社”,这里的人间风流也随之更上了一个层次。
后来到康乾二帝南巡之时,扬州成为了皇帝们的驻跸之地。1765年,乾隆皇帝在上下买卖街(今冶春)首设满汉席,赐宴六司百官,从此满汉席声名远扬。后来,各地竞相仿制,其规模体例均源于扬州的满汉席。
当时,冶春园的丰市层楼就是皇帝南巡而供应六司百官吃喝的大厨房,其中所备浆肴即“满汉席”,在《扬州画舫录》上就留有该席的食谱,被人称为中华第一满汉席。
清朝末年,扬州园艺家余继之在自宅餐英别墅东侧设置冶春花社,售卖茶水和点心。
1929年,朱自清写了一篇文章,名为《扬州的夏日》,里面的文字是这样描述的:北门外一带,叫做下街,茶馆最多,往往一面临河。船行过时,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。船上人若高兴时,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,或一两种小笼点心,在河中喝着,吃着,谈着。……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,名字也颇有好的。如香影廊,绿杨村,红叶山庄,………里面还有小池、丛竹、茅亭,景物最幽,这带的茶馆布置都历落有致。
民国初期,冶春园中的庆升茶肆和香影廊茶肆的茶、点、饼成为冶春茶社的特色,冶春包子更是天下闻名。
1956年公私合营的时候,庆升茶肆和香影廊茶肆并入冶春茶社,也就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冶春了。
走入冶春茶社,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精妙地结合了树、水、桥、榭、亭、廊等多种元素,妙趣自然天成,仿佛步入了一个园林书画世界。
今天的这里经过了一轮布置,红色的主基调和周边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,不管怎么拍,都能拍出网红风光大片的感觉。
整座茶社采用了古典园林建筑风格,临河水阁分布其间,以金色稻草为顶,木板为壁,玻璃为窗。茶肆之间,曲廊相接,掩映于清溪翠柳之中,颇为幽静,像这样古朴自然的园林茶社,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。
整座冶春茶社,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座红桥了。虽然历史上王士祯“红桥修禊”时所在的那座红桥早已不复存在,但眼前这座新造的红桥倒也是让我眼前一亮,古今在此交错,醉倒多少英雄豪杰。
今天当我站在红桥之上,依旧可以看到桥下穿行而过的游船,仿佛在这个地方和历代先贤们打了一个照面。我站在你曾经来过的地方,望着同样的湖水,只是时间已过去了百年。
走进冶春茶社,我们选择了一个靠窗的位置,中午就在这里吃午饭了。这里的餐品主要以淮扬细点和小吃为主,只是这里的口味谈不上有多好,价格也着实不太亲民,也许大多数来这里的人也就是来感受一下扬州园林之美,而对吃就不会太挑剔了。
如果是外地的朋友们来扬州,建议还是去其他地方吃,毕竟这里有一点名过其实,口味、价格什么的倒真的不如扬州本地人喜欢去的其他一些饭店。
如果在这样的烟花三月来到扬州,不妨你也来这里走一走,放慢自己的脚步,给心灵放个假。走入扬州城的千年历史之中,寻味文人墨客笔下的尘世幸福,你会发现这才是旅行应该有的真正意义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热讯洁具网 版权所有
备案号:豫ICP备20005723号-6
联系邮箱:29 59 11 57 8@qq.com